學名
Bathygobius cotticeps  
發音 
Bathygobius cotticeps闊頭深鰕虎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(Steindachner, 1879) 棲息深度 1 - 10公尺
中文名 闊頭深鰕虎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  中國大陸名 闊頭深鰕虎魚 
最大體長 11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、狗甘仔、狗萬仔(澎湖)、狗鰷(澎湖) 
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南部、綠島 
棲息環境 礁區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社會群島 
同種異名 Bathygobius fuscus, Chlamydes laticeps, Chlamydes leytensis, Gobius cotticeps   
參考文獻 1.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2. 陳(2004)澎湖的魚類;3. 陳等(2010)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;4. 伍漢霖、鐘俊生等編著。2008。中國動物誌-硬骨魚綱-鱸形目(五)-鰕虎魚亞目。科學出版社,北京。951 pp.   Steindachner, F. 1879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陳正平, 邵廣昭, 詹榮桂, 郭人維, 陳靜怡 2010 
典藏標本 ASIZP0056775 ASIZP0058354 ASIZP0074136 ASIZP0074162 ASIZP0700393 NMMBP02052 NMMBP02152 NMMBP03260 NMMSTP00953 NTMP0931 NTOUP201006-365 NTOUP201006-367 USNM00279772 USNM00313777 USNM00313778  
英文俗名 Cheekscaled frillgoby; Cheekscaled frill-goby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第一背鰭:Ⅵ;第二背鰭:Ⅰ/ 10;臀鰭:Ⅰ/ 8;胸鰭:23~24,胸鰭上端有5-7根鰭條游離分枝。縱列鱗 35~39;橫列鱗 21~32。體延長,前部呈亞圓形,後部側扁。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.2~5.0倍。頭部相當平扁,橫切面略成三角形。鰓蓋骨上方僅有2個感覺孔(HK, L'),其中H', K'兩孔相癒合成一孔(HK)。前鼻孔為一細長的皮瓣。尾鰭圓形,短於頭長;腹鰭相連癒合,不會延伸至肛門。體色為棕黑色,體側中央具有5~6條褐色橫帶,並間雜有深褐色小斑點。背鰭灰色,具3~4縱列點紋;第一背鰭的第五至第六鰭棘間膜具1~2個黑色圓斑;臀鰭灰褐色;胸鰭基部具黑色雲斑,鰭條上具數條不規則橫紋;腹鰭呈灰黑色;尾鰭具數行不規則橫紋。(林上智、林沛立編寫 2012/10)

棲所生態

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,棲息於潮間帶石礫及岩礁海域。雜食性,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海域,由東非到夏威夷,北至臺灣、日本。臺灣分布於南部及綠島等海域。  

漁業利用

小型魚類,不具漁業價值。 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